【特约记者 陈墨白 长三角文化观察】2025年7月的一个雨日,衡山书局三楼"长三角文献专区"内,来自绍兴的线装书修复师徐瑾,正用古法修补一套1937年的《申报》合订本。与此同时,在绍兴仓桥直街的古越书局,上海设计师打造的"数字天井"正全息投影着徐志摩在沪浙两地的创作场景。这两家相距200公里的百年书店,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"藏书互换计划"。
■ 铅字里的烽火岁月
衡山书局地下藏书室保存着一批珍贵抗战文献,其中1941年的《救亡日报》合订本上,还能看到当时绍兴文人用毛笔做的批注。"这些批注者可能就在古越书局买过书,"90岁的上海藏书家汪老指着泛黄的页边,"你看这个'越'字印章,是当年绍兴知识分子组织的暗号。"更令人惊叹的是,通过光谱分析技术,研究人员在两地的旧书里发现了相同的纸张纤维——证实了战时沪浙秘密印刷网络的物质证据。
上海龙凤论坛419 ■ 书架上的数字考古
古越书局新建的"元宇宙藏书楼"里,上海科技团队用3D建模还原了衡山书局1920年代的原貌。访客戴上AR眼镜,能看到胡适在两地书店相同位置书架前的阅读轨迹。"我们通过读者登记簿的大数据分析,"项目负责人林工程师展示着可视化图表,"发现茅盾、鲁迅等作家在沪浙两地的购书清单存在40%的重合率。"最特别的是一套"数字藏书票"系统——扫描实体书二维码,就能听到上海话和绍兴话双语朗读的版本。
上海龙凤419油压论坛 ■ 书脊间的未来实验
在两地政府支持下启动的"长三角活字计划",正在创造新型文化载体。衡山路的工作室里,设计师将绍兴黄酒酒曲掺入再生纸浆,制作出带有江南气息的"气味书页";而绍兴的实验室里,工程师用上海梧桐落叶提炼的纤维,开发出可降解的电子墨水屏。"这不是简单的材质混合,"非遗传承人周老师演示着新型纸样,"当读者触摸书页时,温度变化会让纸张浮现出两地老地图的水印。"
上海龙凤419是哪里的 【文明切片】
"书籍是最忠实的文化信使。"复旦大学文化地理学教授吴明指出三个发现:衡山路梧桐与绍兴香榧的落叶被制成纪念书签后,成为两地读者的信物;疫情期间两地读者通过"漂流书架"交换的图书,催生了7个跨城读书会;最新开设的"双城共读"直播间,每晚同时吸引上万沪浙观众在线讨论。这种以书为媒的深层互动,正在重绘长三角的文化地图。
暮色中的衡山路,修复完成的古籍被装入恒温箱,准备运往绍兴参展。而古越书局的数字屏上,正滚动显示着两地读者实时标注的电子书批注。百年前在战火中艰难传递的思想火种,如今正通过光纤与纸张的双重载体,续写着更为壮阔的文化篇章。(全文约382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