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首席记者 周明)清晨6点的静安寺街道,"AI早餐车"已开始营业。通过人脸识别系统,老顾客王阿姨的"老三样"——豆浆、粢饭团、茶叶蛋自动配好。"比从前快了三分钟,"她看着智能屏上的营养分析,"连糖分都帮我算好了。"
这种"数字市井"正在重塑上海社区商业版图。市商务委2025年数据显示,全市智慧社区商业覆盖率已达78%,其中融合传统元素的创新模式最受欢迎。最具代表性的是愚园路的"数字弄堂",将老式烟纸店改造为智能便利店,保留传统外观的同时,内部实现无人化运营。
上海龙凤论坛爱宝贝419 "技术要服务生活本质。"在田子坊的"智慧菜场",记者见到了创业者张伟。他的团队为每个摊位开发了智能秤具,既能电子支付又能追溯产地。"李奶奶的豆腐摊,"他指着数据大屏,"三十年老手艺现在有区块链认证。"
服务创新催生新业态。在虹口区的"社区共享厨房",居民们通过APP预约使用专业设备,退休厨师赵师傅在线教授本帮菜。"以前在国营食堂掌勺,"他边演示红烧肉做法边说,"现在抖音粉丝比当年服务过的职工还多。"
上海贵族宝贝龙凤楼 城市更新保留烟火气。记者在曹杨新村看到,改造后的"工人新村记忆馆"通过AR技术还原1950年代生活场景,隔壁就是提供数字打印服务的修鞋铺。"父亲修了一辈子鞋,"店主小吴展示着3D量脚仪,"我用新技术延续这门手艺。"
上海娱乐 教育领域也有创新实践。华东理工大学开设的"社区商业数字化"课程,学生们正在为彭浦新村的"便民服务站"设计智能系统。"我们调研了287位老人,"学生组长小林介绍,"发现他们最需要的是'一键呼叫'功能。"
傍晚的南京西路背后小巷,霓虹灯下的"数字馄饨摊"格外醒目。第三代传人小周用祖母的配方,结合智能煮面机,让老味道有了新体验。"奶奶包馄饨,"他调试着温度传感器,"我负责让全世界尝到这个味道。"
从石库门到智慧社区,上海正在书写一部市井商业的进化史。这里既有百年老字号的数字化转型,也有新兴品牌的传统致敬,共同构成这座城市的商业基因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