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花千坊419 (本报首席区域经济记者 方明)清晨6点,昆山花桥地铁站内,数千名跨城通勤者有序换乘上海轨交11号线;上午10点,嘉兴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内,沪嘉两地的科研团队正在联合攻关;下午3点,南通通州湾港区,来自太仓的集装箱正通过"沪通快航"转运至洋山港;晚上8点,湖州安吉的民宿里,上海游客通过"长三角PASS"一卡通办理入住——这些流动的场景,勾勒出上海大都市圈的活力图谱。
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监测报告显示:2025年上半年,上海与周边8个城市(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南通、宁波、嘉兴、湖州、舟山)的经济总量突破12万亿元,占全国比重达10.3%;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指数达92.5分,较2018年提升47分;跨区域产业链协作项目累计达3800余个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评价:"这里正在形成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。"
记者深入调研发现,区域协同呈现三大创新模式:首先是"功能互补"的产业协作,上海张江的研发成果在苏州工业园区转化,宁波舟山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支撑;其次是"制度突破"的机制创新,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率先落地,"一网通办"覆盖全部41个城市;最重要的是"民生共享"的服务融合,异地门诊结算覆盖所有三级医院,13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"跨省通办"。
典型案例令人瞩目:青浦-吴江-嘉善共建的"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",三年推出112项制度创新成果;上海第三机场选址南通,将形成"沪通双枢纽"格局;"轨道上的长三角"建设加速,2025年底将实现上海与周边城市1小时通达。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指出:"这种区域协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,而是发展范式的根本变革。"
随着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》深入实施,三大趋势愈发清晰:1)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,联合攻关项目年度投入超500亿元;2)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化,太湖流域水治理协作机制全面建立;3)文化认同不断增强,"江南文化"研究联盟产出重要成果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预言:"到2030年,这里将成为比肩纽约、东京的世界级城市群。"(全文约3980字)
爱上海最新论坛